首页 本会动态 > 刘平均:培育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
刘平均:培育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
发布时间:2018-01-11 18:23:11 发布人: 浏览次数:

  12月15日,由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与上海市政协共同主办“推动上海品牌建设”专题研讨会召开。聚焦加快实施品牌战略,促进经济增长提质增效,进一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,部分全国政协委员、上海市政协委员、专家学者和企业家代表等从不同角度谋策建言。在此编发部分发言选萃,以飨读者。


  周伯华(全国政协常委、经济委员会主任):重在创新、质量、竞争、扶持


 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与上海市政协共同主办“推动上海品牌建设”专题研讨会,目的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,总结探索上海在品牌建设方面的成功经验,在引领带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、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、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方面,发挥政协的应有作用,做出新的贡献。


  上海是我们中国品牌的发源地,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,上海的企业得风气之先,已经注重品牌建设,注册商标的数量占到当时全国的80%以上。新中国建立后,一直到改革开放的初期,上海品牌和上海商品一直是中国老百姓心目中品质可靠的代名词。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,全国各地经济迅猛发展,大量的新品牌涌现出来,国际大品牌也纷纷进入中国。我国的品牌数量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,上海的品牌成了百花园中的一支。我们要以发展辩证的眼光来看待问题。


 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,上海对品牌建设的探索一直没有停止。近年来,上海更是加快了自主品牌建设的步伐,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,上海的企业品牌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期。像培罗蒙、老凤祥、杏花楼等老字号、老品牌,由于注入了新的文化内涵,继续在行业内领先。同时也培养出了一批新的品牌,一些品牌在国际市场上也占有了一席之地。


 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针对促进我国产业转型升级、技术自主创新以及自主品牌建设,开展了一系列的调研考察和会议研讨。通过这几年的工作,我们认为,近年来我国逐步培养一批有影响、有竞争力的产业、企业和产品品牌。但是,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,我国许多产品仍然大而不强,在自主创新能力、产业结构发展、关键技术掌握、综合服务水平等方面差距非常明显。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的任务紧迫而艰巨,特别是在品牌建设方面,我国知名品牌数量与我国经济在世界上的地位极不相称,存在着企业创建品牌的具体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、促进品牌成长的市场环境不够成熟、品牌建设缺少统一的协调推进机构和配套措施等诸多方面的问题。


  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的发展,社会生产力有了历史性的飞跃。同时一定要看到,无论是在制造业还是在服务业领域,中低端产品过剩和中高端产品供给不足并存,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相比,产品和服务质量有待提升。要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环境,鼓励旨在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的创新;要推动优胜劣汰,逐步形成一批有国际影响力的高质量品牌企业和产品;要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,加强知识产权保护、营造公平公正有利于创新的环境条件。


  推进品牌建设、创建一流品牌,任重而道远,需要政府、社会和企业共同努力。有理由相信,上海的产业转型升级和品牌建设一定会走上一个新的更高的阶段,成为全国的样板。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与上海市政协,也一定会持续关注、建言献策,


  我提出品牌建设的四点意见,供大家参考:创新驱动,坚持把创新摆在品牌建设的核心位置;质量为先,坚持把质量作为品牌建设的首要方面;竞争有效,坚持把市场竞争作为品牌建设的重要方式;扶持有力,坚持把政策扶持作为品牌建设的重要手段。


  王志雄(全国政协委员,上海市政协副主席):坚持问题、需求、目标导向


  上海是近代民族工业民族品牌的发祥地、聚集地,直到改革开放初期,上海货一直是全国人民心目中品质的象征。如今,上海品牌有维持的、也有淡出人们视线的,不如以前那么辉煌了。


  如何坚持问题导向、需求导向、目标导向,深化品牌建设发展战略,让老的品牌焕发新生,并推进新的品牌涌现,进而形成高附加值的上海产业体系,这一直是方方面面所关注的。2009年,市政府多部门联合发布《上海市关于保护和促进老字号发展的实施意见》;2012年,建立了由多部门组成的市品牌建设工作联席会议机制;2017年,市政府多部门联合制定了《关于促进本市老字号改革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》。


  在多方努力下,上海品牌建设呈现出可喜的态势,上海品牌企业的经济贡献率不断扩大。更加可喜的是,一大批创新性企业推出了一批又一批的高科技新品,一大批民营企业也瞄准了产业前沿,拿出了足以影响行业发展、国家需要和长期被国际垄断企业把持的产品。各种类型的品牌企业脱颖而出,填补了国内空白而且在国际上亮出了中国名片。


  与此同时,也必须清醒地看到,与国内品牌建设走在前列的城市相比较中,上海品牌建设的宽度、厚度、长度都有一定的差距,与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、创新发展先行者的要求还有相当差距,也与上海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提出的,在2020年基本建成四个中心的基础上,到2040年上海成为卓越全球城市的愿景还有差距。


  上海品牌建设,新时代要有新作为。过去的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,品牌涉及到方方面面,有些政策如九龙治水,相互抵触难以形成合力,需要充分调动,发挥政府、企业、社会等各方力量,综合运用各种资源和手段,支持品牌发展,用创新的思维和制度建设来找准深层次的问题根源,提高政策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。


  刘平均(全国政协委员,中国品牌建设促进会理事长):培育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


  品牌是企业乃至国家竞争力的综合体现,代表着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的升级方向。拥有国际品牌的数量和质量,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。


  我国发展品牌经济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:一是企业小而散;二是假冒伪劣长期屡禁不止,企业缺少自主创新的内在动力;三是缺少品牌正面宣传的正能量;四是中国缺少品牌评价国际话语权。


  2017年4月24日,国务院批复同意将每年5月10日设立为“中国品牌日”,目的就是全面提升全社会品牌意识,培育、宣传我国品牌正能量。建议坚持“科学、公正、公开、公认”的评价原则,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和侵犯知识产权违法行为,动员社会力量共同发力,努力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,通过质量品牌提升行动,实施质量强国、品牌强国战略,培育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,推动我国在全球经济竞争中占据主动,逐步向品牌经济时代迈进。


  陈跃华(上海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巡视员):品牌建设的上海实践和思考


  2012年9月,上海建立了由19个部门组成的市品牌建设工作联席会议机制,理顺了产业部门和执法部门在品牌培育、市场监管等方面的分工关系。


  产品经济注重的是微观层面,而品牌经济更注重政府、社会、市场的协调发展。质量是生产出来的,不是检验出来的;品牌是打拼出来的,不是评选出来的。上海从2016年起开展市级品牌试点示范工作,并形成无门槛、全覆盖的推进工作机制。


  上海积极响应国务院相关文件号召,出台产业政策新举措。针对上海品牌经济发展遇到的实际问题,提出了“老商标池”“品牌创新券”“品牌培训补贴”等具体政策举措。深入探索品牌价值发现的路径和方法,创新金融服务新模式。着重解决品牌经济发展价值链环节的“断链”问题,积极探索品牌无形资产的质押等投融资新渠道、建立市场化运作品牌发展基金、针对品牌特点推出“外滩·中国品牌创新价值榜(TOP100)”等,收到良好效果。


  下一步,将进一步加强品牌要素市场建设,依托金融服务挖掘品牌价值,探索发布品牌上海指数,培育第三方品牌咨询服务市场。


  王振(上海市政协委员、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,上海社科院副院长):完善品牌建设专业服务


  站在国家经济中心、卓越全球城市的战略角度,上海不仅要有资源集聚、科技创新、对外开放的优势,还要有新兴产业优势和品牌优势。


  上海要站在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的战略高度,去培育造就代表中华民族的世界级品牌,要积极推动中华老字号品牌走向全国、走向世界,让它们成为上海的世界级符号。


  新经济已经成为引领新时代经济发展的新动能,上海塑造新品牌,必须着眼于新经济领域,顺应科技和产业变革的新趋势,依托自贸区和科创中心建设的巨大优势,下力气布局,争取弯道超车、迎头赶上。再者,必须把民营企业作为主体之一,让其成为上海塑造新品牌、激活老品牌的主流。


  应以更加积极的开放姿态,欢迎全国各地的企业和人才到上海创新创业,成为上海品牌建设发展的新生力量,不断优化上海的品牌生态环境。要打造上海品牌建设的专业服务优势。政府部门要加强统筹、政策倾斜,培育和引进若干专业化、国际化程度高的品牌服务机构,努力建设世界级的品牌服务专业能力,把引进和培养品牌服务人才纳入上海紧缺人才目录和高端人才目录,打造世界级的品牌服务人才集聚高地。


  邢冬生(上海品牌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,上海市商标协会副主任):建设品牌中心发展品牌经济


  品牌经济在上海经济中发挥着巨大作用。整体而言,上海企业运作品牌能力强,品牌盈利能力强,集聚国内外品牌能力强:上海品牌已从传统消费品向高新技术、新兴产业、现代服务业发展;上海企业使用自主品牌多,抗风险能力强;一些上海企业正运用品牌无形资产运作和国内、国外品牌并购方式实现快速发展;上海著名品牌企业平均上缴税收、利润是一些外省市著名商标企业的三到四倍;许多在各地成长起来的企业纷纷迁栖上海,在发展中替代已呈落后的上海企业,给上海品牌和上海经济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。


  因此,建设品牌中心,持续培育和发展品牌经济,对上海意义重大。如果没有一批自主的驰名(著名)品牌,上海传统生产性产业就难以外移,就难以实现上海“创新驱动、转型发展”的目标,就难以把上海建设成国际一流的中心城市。


  李奇(全国政协委员,北京一轻食品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):品牌成长要“三元互动”


  “老字号”品牌具有独特的文化背景,具有不可模仿的、或无法替代的特色与绝技,或系地理环境所造成的独特资源优势,应继承发扬,成为独家产品质量和特色的保证。


  当前老字号企业既面临淘汰或边缘化的风险,又面临难得的成长机遇。应突破老字号企业发展局限性,建立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,注重品牌营销推广,提高品牌文化魅力,形成老字号品牌核心竞争力。


  此外,政府应明确一些优惠政策和资金支持等来扶持老字号企业的发展,在老字号企业、市场与政府之间建立起“三元互动”的品牌成长良性机制,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,将品牌做大做强。


  金建华(全国政协委员,上海培罗蒙西服公司党委书记、总经理):创新引领,小而强也是强


  现在有一个误区,就是品牌销售量越大越好。不管什么行业,只要名气一响,就要做大,于是,良莠不齐的加盟来了,质量标准难以保证,甚至导致“牌子做坍”,其实,对品牌而言,小而强也是强。


  如何补齐品牌建设面临的三个短板——创新能力、产品质量、专业人才?应把握住新技术、新产品、新业态、新商业模式的发展机遇,建立上海品牌促进会,规划和实施具有精准定向的品牌战略,提升品牌科技含量,做大做强品牌外延,打造具有国际市场竞争优势的民族品牌。


  刘瑞旗(恒源祥(集团)有限公司董事长):立一部“品牌发展促进法”


  如何盘活资源、分类推进,营造品牌发展生长的制度和环境?立一部“品牌发展促进法”是应有之义。


  仅有侧重于被动保护层面的“商标法”,对品牌发展而言是不够的,需要有立足于促进的法规,来营造适宜品牌发展生长的制度、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,真正走向品牌市场。


  还可以探索建立有别于普通工业园区的品牌园区,提升品牌建设专业化服务能力,培育和集聚具有品牌影响力的企业。


  杨奕(上海老凤祥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、副董事长):市场环境是重中之重


  品牌建设的重中之重,是营造一个真正公开、公平的市场环境。有一个现象值得关注:一些地方政府往往会急于为所谓本地品牌企业背书,允诺保证其可信度。其实,不妨先让市场检验,否则过早背书的话,会带来难以预料的不可控性。


  另外,对于国有企业内的行业领军人才,可适当延长其退休年龄。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,要加大保护力度,严厉打击侵权假冒行为。


  欧阳平(上海逸思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):将一线专业经验吸收落地


  作为一家专注于肿瘤微创外科高端医疗器械和设备自主研发、制造、销售的高科技公司,成立至今,逸思医疗不仅对内鼓励自主创新,对外更是依托“逸思智库”推动产学研医,聚集医学专家学者,将一线外科医生的临床经验吸收落地。


  临床外科专家有丰富的临床器械使用经验和创新需求,有更贴近手术实际的创新想法,但一般难以转化成为成熟技术和产品,逸思医疗则将他们的创新想法融入技术研发,并将他们作为专利第一署名人,根据实际情况对相关知识产权一次性买断,或者让专利方享受后期的成果转化收益,从而充分调动医生专家的积极性,在很大成度上推动了品牌发展。


  张敏(上工申贝(集团)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):多层次技术支撑多元化品牌


  上工申贝(集团)股份有限公司根据客户细分领域的不同,实施分层次多品牌的发展策略。品质是品牌的灵魂,是品牌的价值所在。公司坚持工匠精神,专注敬业、技术创新、工序严谨、保障品质地生产制造缝纫机械,不断提升品牌的价值。


  公司充分利用德国子公司在产品研发方面的技术优势,完善公司研发体系,实现技术和研发能力的共享,加快国内研发分中心建设,提高国内研发、工艺和采购等技术实力。


行风问题投诉举报专区
Copyright © 2008-2020 京ICP备18000498号-1 中国品牌建设促进会 版权所有